每日速讯:绘就美丽皖江新画卷

2023-03-29 11:31:59 来源:安徽新闻网

“水中大熊猫”江豚重现江中,长江沿岸“脏乱差”码头变成“绿优美”公园,江边生态湿地成一道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沿岸整治的持续推进,长江(安徽段)沿线生态环境换新颜。记者日前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年来,我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解决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实施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长江沿岸岸线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江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若鱼类被过度捕捞,水质不佳,江豚数量也会下降。这些年,人们发现,“江豚戏水”的生态美景再现长江安徽段。

针对一些违法违规码头泊位影响江豚生存环境问题,安庆市积极落实江豚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拆除落后码头设施、优化岸线资源、集中建设港口作业区。“我们委托国内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编制江豚自然保护区规划,港口作业区建设与江豚自然保护区规划有机衔接,核心控制区内所有码头泊位一律关闭拆除,一般控制区内码头泊位充分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高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安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沿岸的码头,实施分类整改。安庆对全江段121个泊位实行“一泊一策”,分类施治。截至目前,拆除退出泊位68个,退出岸线37公里,同时,排查整治沿江“散乱污”企业1697家,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年内全部退城进园或关闭。

退岸复绿,人水和谐。在铜陵,该市启动了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建设,建成开放后的滨江生态公园被当地群众誉为“铜陵外滩”,成为城市一张亮丽名片。据科学测算,滨江生态公园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00余吨、空气浮尘600余吨,可释放出氧气350余吨,清除多处噪音污染源。

在芜湖,十里江湾公园工程同样描绘了一道生态风景线。该工程包括江堤生态活动区、滨江滩涂风貌区、林间湿地风貌区等三大生态分区,尤其是林间湿地风貌区,它通过保留现状乔木,增加植物量,通过将桂花桥泵站自排水引入湿地,让水自由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芦苇等水生植物将水进行净化,净化后排入长江,以达到保护长江水质的目标。

在马鞍山,长江东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工程更是营造了“城市生态客厅”。其中,鼎鼎大名的“薛家洼”,成为马鞍山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该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0757名渔民退捕上岸,并做好安置保障,实现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的“四有一畅”。

据省发展改革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相关负责人杨浅介绍,近年来,全省长江沿线共清理沿江非法码头230多座,拆除取缔或整改规范岸线利用项目270多个,退还水域近600万平方米,释放岸线近70公里;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沿江5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现绿色嬗变。

杨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要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为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作出更多安徽贡献。(本报记者 王弘毅)

责任编辑:祁梦宝
<script> window._bd_share_config = { "common": { "bdSnsKey": {}, "bdText": "", "bdMini": "2", "bdMiniList": false, "bdPic": "", "bdStyle": "0", "bdSize": "32" }, "share": {} }; with (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 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 = '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script>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script src="/index.php?s=hits/show/id/1675388"></script>
相关阅读

  • 【资料图】

    “水中大熊猫”江豚重现江中,长江沿岸“脏乱差”码头变成“绿优美”公园,江边生态湿地成一道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沿岸整治的持续推进,长江(安徽段)沿线生态环境换新颜。记者日前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年来,我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解决长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突破口,实施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长江沿岸岸线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江豚,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若鱼类被过度捕捞,水质不佳,江豚数量也会下降。这些年,人们发现,“江豚戏水”的生态美景再现长江安徽段。

    针对一些违法违规码头泊位影响江豚生存环境问题,安庆市积极落实江豚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拆除落后码头设施、优化岸线资源、集中建设港口作业区。“我们委托国内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开展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编制江豚自然保护区规划,港口作业区建设与江豚自然保护区规划有机衔接,核心控制区内所有码头泊位一律关闭拆除,一般控制区内码头泊位充分考虑水生生物生境,高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安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沿岸的码头,实施分类整改。安庆对全江段121个泊位实行“一泊一策”,分类施治。截至目前,拆除退出泊位68个,退出岸线37公里,同时,排查整治沿江“散乱污”企业1697家,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年内全部退城进园或关闭。

    退岸复绿,人水和谐。在铜陵,该市启动了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建设,建成开放后的滨江生态公园被当地群众誉为“铜陵外滩”,成为城市一张亮丽名片。据科学测算,滨江生态公园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500余吨、空气浮尘600余吨,可释放出氧气350余吨,清除多处噪音污染源。

    在芜湖,十里江湾公园工程同样描绘了一道生态风景线。该工程包括江堤生态活动区、滨江滩涂风貌区、林间湿地风貌区等三大生态分区,尤其是林间湿地风貌区,它通过保留现状乔木,增加植物量,通过将桂花桥泵站自排水引入湿地,让水自由流动,在流动过程中通过芦苇等水生植物将水进行净化,净化后排入长江,以达到保护长江水质的目标。

    在马鞍山,长江东岸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工程更是营造了“城市生态客厅”。其中,鼎鼎大名的“薛家洼”,成为马鞍山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同时,该市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完成5651艘渔船拆解和10757名渔民退捕上岸,并做好安置保障,实现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的“四有一畅”。

    据省发展改革委长江经济带发展处相关负责人杨浅介绍,近年来,全省长江沿线共清理沿江非法码头230多座,拆除取缔或整改规范岸线利用项目270多个,退还水域近600万平方米,释放岸线近70公里;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沿江5市全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实现绿色嬗变。

    杨浅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要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为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作出更多安徽贡献。(本报记者 王弘毅)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