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唐僧师徒长什么样?|全球动态

2023-05-31 06:06:47 来源:青瞳视角

为今人熟知的明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蓝本,编写出来的中国四大奇书之一。一直以来,人们都很好奇,书中三位随着玄奘西去取经的徒弟,在历史上真否有原型?又是何等模样呢?

敦煌壁画中发现早期图像版本的“西游记”


(相关资料图)

对于唐三藏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众说纷纭。在敦煌壁画中一共发现有六幅作品关于玄奘取经的故事,都出现了玄奘与孙悟空的形象。

榆林窟第2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南北侧各绘制了一幅水月观音图,北侧这幅彩绘的水月观音,技艺精湛,堪称绝品。更为重要的是,这幅壁画中出现了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玄奘取经图”,表现了玄奘西行求法时,向观音虔诚膜拜的画面。

“水月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之一。壁画主体是端坐的观音,神态自若,周边彩云环绕。画面右下角,是玄奘和徒弟。虽然整幅画面,观音的形象占据了较大部分,唐僧师徒形象相对较小,但从人物衣着,以及画面等细节判断,壁画描绘的是玄奘取经途中的情景。

在蔚蓝的大海岸边的一块平地上,一位年轻的汉族僧人,面容丰腴,身披袈裟,双手合十面,沉静虔诚地仰着首隔水向观音行礼。僧人的身后有一位头戴金环、满脸猴气的男人,手搭凉棚,好奇地眺望着观音,左手牵着仅仅露出头部的马,调皮的神态跃然壁上。此画面表现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青年僧人就是玄奘,猴脸人物就是孙悟空了。

随着考察的推进,专家又在第3窟(西夏)中普贤变左侧的一角,发现了唐僧取经图:在激流滚滚、深不见底的河岸边,玄奘法师光着头,身披袈裟,脚蹬麻鞋,目光专注,遥望远方,弯腰合十做祈祷。紧随身后的是张猴脸,龇牙咧嘴,仰头望天,双手合十做礼拜祈祷状。玄奘身后的白马迎风而立,马头上扬,马尾低垂,分明是长途奔袭刚到此歇息的样子。马背上披着鞍鞯,鞍鞯上盛开着莲花,莲花上盛放着经包,经包光芒四射。壁画表现的显然是玄奘师徒从天竺佛国取得真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从西天返回大唐长安的场景。

本窟与第2窟以及东千佛洞壁画中的几幅唐僧取经图都比吴承恩写出《西游记》的时间早300余年,是早期图像版本的“西游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录他在景祐三年(1036)所见扬州寿宁寺经藏院“画玄奘取经一壁独存,尤为绝笔”,这恐怕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玄奘取经图了,可惜扬州的壁画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留下让人怦然心动的这一行文字记载。而榆林窟的玄奘取经图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

在东千佛洞第2窟(西夏)南壁西侧,也发现了唐僧取经图内容,画面中玄奘法师面容平和,鹅蛋脸,有头光,双手合十,穿褐色交领僧衣,左肩披红色袈裟垂至脚踝,露朱红云头履。法师身后行者头戴发箍,长发圆眼,宽鼻下颚浅,闭口但三颗牙齿外露,相貌奇特似猴,身着青绿色圆领长衫,右侧开褉,腰束带,有芾垂下至大腿处,下穿褐色小口裤和麻鞋。他左手抬起,四指攥拳拇指伸出指向后方,身后有一匹褐色马,背对观者,头扭向唐僧一侧,马鬃厚密略卷,马鞍上空无一物,马尾长垂至地,中间打结。相貌奇特似猴的形象,应该也是孙悟空了,大圣紧箍也已经戴上了。

这个意图胁迫玄奘的石槃陀被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

在所有的取经图中,都有对玄奘与悟空两个关键人物的刻画。玄奘,大家都知道了,历史上确有其人,可猴行者是谁呢?

敦煌学学者段文杰研究壁画后,认为图中那个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名叫石磐陀,是玄奘的大徒弟,就是孙悟空的最初原型。

芮乐伟·韩森在《丝绸之路新史》中也认为,石姓表示此人来自石国(Chach),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槃陀一名是粟特语Vandak的中文音译。这是一个常见的粟特名字,意思是某神的“仆人”。

石磐陀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唐贞观三年,玄奘取经途经瓜州锁阳城时在当地寺庙(阿育王寺)讲经说法一月有余,其间胡人石磐陀每天都认真听讲,受其感化拜玄奘为师。玄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计划向其说明,石磐陀当即答应当向导带玄奘过800里莫贺延碛沙漠(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出了瓜州城,石磐陀却后悔了,生怕玄奘偷渡事败后牵连自己,便拿刀胁迫玄奘东归。玄奘严辞拒绝,并且告诉石磐陀,自己绝不告密,两个人就此分道扬镳。

石槃陀,《西游记》百回本中没能记载,但我们在元代王振鹏画的《唐僧取经图册》中看到了他的名字,《图册》第六幅画的是“石盘陀盗马”,只是将“石槃陀”写成了“石盘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石槃陀到伊吾国(位置在今日的新疆哈密)就回去了,可是在《唐僧取经图册》之后的故事中,他依然存在。

1907年,斯坦因重走了玄奘的这一段路。据他估算,玄奘走了351公里,还发现慧立(玄奘的弟子,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5卷)的记载非常精确,说明石槃陀应该确有其人。而这个意图胁迫玄奘的石槃陀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之一。“猢狲”和“胡僧”的发音很相像,是不是说最初的猴行者形象,是根据胡僧的相貌发展起来的呢?

西行路上大抵只有法师一人还有一匹“白龙马”而已

如果石磐陀可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之一,而那匹老马似乎就是白龙马了,那猪八戒和沙和尚的原型又是谁呢?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沙悟净的角色原型“深沙神”已经存在。他曾于过去吃了两次唐三藏的前世,并将他们两人的骷髅挂于颈上。这世悔改并架桥供唐三藏一行人渡河。但不同于《西游记》的沙悟净,“深沙神”并未随三藏一行人前往西天。

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沙和尚原本为玉皇殿前卷帘大将军,但因带酒思凡,被罚在恒河做水怪并以河神自居。唐僧过去九世曾往西取经,但都遭沙和尚所食,并将他们九人的骷髅挂于颈上。

元代王振鹏画的《唐僧取经图册》中也出现了他的名字,《图册》第五幅画的是“流沙河降沙和尚”,就有了沙悟净的形象。

猪八戒的形象出现得比较晚,也是在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

猪八戒原本为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但逃脱至凡界,居住于黑风洞,并自号“黑风大王”。黑风洞西南50里处的裴家庄有一女子裴海棠被许配为北山朱太公的儿子,但裴海棠的父亲想悔婚亲事,而朱家儿子不敢去与裴海棠相会,于是猪八戒便化身为朱郎去与裴海棠成亲。不同于小说《西游记》,在杂剧中,猪八戒比沙悟净晚成为唐僧的弟子。

同样在元代王振鹏画的《唐僧取经图册》中也出现了他的名字,《图册》第八幅画的是“八风山收猪八戒”,这便有了“二师兄”的形象。

明代《后西游记》就更有意思了,猪八戒居然有了一位素未谋面的儿子——猪一戒,为高翠兰所生。

吴承恩笔下的唐三藏无疑是指唐朝玄奘法师,而猪八戒可不是“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而是一位本姓“朱”,法号“八戒”的僧人。这名僧人在佛教界的名望,并不在玄奘法师之下,佛界人士都敬称其为“中国第一僧”,他就是中国史上第一位正式受戒并被记录于史册的僧人,也是史上第一位西去求法取经的和尚——朱士行。

从历史记载来看,陪伴法师西行的大部分时间里,大抵只有法师一人还有一匹“白龙马”而已,并没有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更没有“沙和尚”。

《西游记》的完成,是从北宋经过元代到明代酝酿数百年后再由吴承恩一手加以改造而成,在原型的基础上再次创作,从传说群中集大成,让故事内容更为深刻,所包含的质与量更为细腻与宽阔。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和沙和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一本《西游记》。

文并图/孙雪童(国家人文历史)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推荐内容